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绿色发展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党的二十届中央四中全会把“统筹推进减碳、减排、绿扩、促增长”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路径。四者良好协同关系,既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减少碳排放、减少污染、绿色扩张和增长是相互联系、形成有机整体的。减碳就是资源节约控制,从根本上缓解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污染减排是直接方法,以减少排放改善环境为主,与减碳相协同;绿色扩张是一种生态修复方式,提高生态系统环境的固碳能力和承载能力,为减碳、减少污染提供天然支撑;以增长为目标,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培育新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以来,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合作路径并取得重要进展。在生态环境修复方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推进,“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正在成为现实。在生态与产业融合方面,产业生态化路径生态产业化不断拓展。不仅建设了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权市场,建立了碳足迹管理体系,还加快推广生态环境导向的发展模式,创建了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绿色发展内生动力和变革活力显着增强。在清洁能源高效利用方面,我国在新能源技术和装备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占全球专利的40%以上。光伏转换效率、海上风电机组容量等不断刷新世界纪录,新能源储能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但减碳、减少污染、绿色扩张、高效增长、协同增效是长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仍呈现高位化的特点。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高,污染物减排压力长期存在。不同地区能源禀赋、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污染和碳排放差异较大,总体规划在任务分解和协调方面存在困难。针对性政策的落实,有赖于多项措施来增加经济发展的“绿色含量”。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协调统一的战略目标体系,把“进步合作”本身作为主要目标,不再孤立设定碳排放达峰、污染物减排、森林覆盖率等指标,而是强调它们之间协同、综合绩效的效益。加强各部门规划编制,注重协调统一的战略目标体系,提高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之间的灵活性规划,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希甘达规划注重有效市场与承诺政府的结合,通过市场化机制将政府主导的外部约束转化为微观主体绿色转型的内生动力。完善集成执行路径。以“减碳”为总抓手,通过优化能源结构、升级产业体系、完善碳市场机制来统领全局。以“污染减排”推动“减碳”,形成控制控制、过程管理和报废管理“三位一体”的协作路径。用“绿色拓展”修复生态,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加强保护造林,恢复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系统,增强碳汇能力。用“增长”培育新机遇,促发展推动生态工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医疗健康等产业,造福保护者;依托绿色科技和金融赋能,培育新增长点,做强新能源汽车、储能、氢能、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产业集群和就业渠道。建立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推动和完善高效的法律体系和统一的环境政策标准,制定适合各地区特点的政策法规,明确合作管理方式、运行机制、保护、法律责任等,夯实合作保护的法律基础。加大对绿色低碳领域的财政投入,引导信贷、债券、股票、基金等资源向绿色项目倾斜。制定评估和eva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制定全面系统的评价体系,将推动合作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评价和评价体系。 。
(编辑:年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