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国务院新闻办近日公布的一组数据引人注目:“十四五”以来,民生领域财政投入占国家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超过70%。许多资金将更直接地造福人们的生活。这既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展现,也紧密体现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推动更多金融资源“投资于人民”、服务民生的部署。过去,当我们谈论投资时,我们往往关注的是有形的物质资本,比如基础设施和工业项目。这种“物投资”的效果立竿见影——修一条路可以让一个地方生机勃勃,建设一个要素你可以为很多人提供工作。然而,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单纯依靠要素投入的增长模式已不再可持续,必须转向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的发展道路。创新和科技进步,归根结底要靠“人”来实现。为此,在“投物”不断优化的同时,“投人”更应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民生福祉的改善是经济稳定和长远发展的内生动力和主要目标。 “投资于人”的核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不断加大对教育、医疗、技能培训、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投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和发展能力,让每个人都拥有幸福的生活。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实现自我价值。 “投资于人”的关键是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民生投资最终要落实到教育、医疗、养老、社保、住房等具体民生领域。当人们对未来抱有强烈而积极的期待时,社会创造力就会充分流动。在现金方面,虽然民生投资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但“民生投资”增加的速度不减反增。从社会结构变化来看,人口老龄化与“低生育”趋势齐头并进,对养老保障和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新公民和年轻人在住房、教育、就业等方面的需求更加凸显。人类原有的经济保护需要加强和加强化解网络,防止出现新的缺陷。与此同时,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的期待由“有”转向“好”,公共服务体系面临提质扩能的新挑战。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看,中国经济正在从过去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向更多依靠内需和创新驱动。通过民生投资稳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强化社会保障,有利于减少居民规避预防性储蓄的倾向,增强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释放内需潜力。此外,城市更新、乡村建设、环境等民生领域的投资人才管理也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人才素质的全面提升将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从促进公平公正看,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不断优化民生投资结构,将投资资源更有针对性地投向欠发达地区、农村牧草和残疾人,是缩小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未来,民生投资不仅要加大力度,更要提高精准度、效率和可持续性。一是推动公共服务从“可用”向“好用”升级,构建服务体系涵盖整个生命周期。围绕解决“一老一幼”关切,认真构建普惠性幼儿服务体系,构建家庭与社区机构衔接、医疗卫生一体化的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和质量。二是深化人力资本投资,赋能经济转型升级。瞄准产业变革方向,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和终身学习体系,增强劳动者适应技术进步的能力。三是加快填补民生缺口,推动更多资源配置到农村、欠发达地区和非残疾人群体,切实减轻群众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负担。 “投资于人”是一个缓慢的变量乐,但这也是一项投资回收期较长的投资。今天对“人”的投入,最终将转化为明天发展更深的信心和更持久的动力。 (本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熊莉)
(编辑:张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