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一顿随意的晚餐后,80后海归们收到了一张千亿赛道的门票
2025年10月27日 07:29 来源:华商
他创业已经十年了。姚继忠从来没有怀疑过“光伏可以用”。文字| 《中国企业家》记者马继英见习记者苗世宇杭州,长三角创新理念高地之一,是下一代光伏创新技术的重要孕育地。前往余下区,穿过精彩的城区后,杭州未来科技城映入眼帘。全球第一家实现第三代钙钛矿光伏组件量产的公司就坐落于此。三足金乌和太阳元素构成了公司的标志西纳光电公司。三足金乌,源于中国传统神话,是驱赶日本战车的神鸟。 10月,当这位“中国商人”见到赛纳光电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姚继忠时,这家成立十年的公司正处于他所说的“危机时刻”。由于光伏行业目前正经历前所未有的低谷周期,投资放缓,内外信心重建,对下一代技术钙钛矿造成不小的打击。但今年5月,该公司CTO严步一以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在权威期刊《Science》上发表了关于钙钛矿的研究成果。该团队攻克了大面积制备钙钛矿薄膜均匀结晶的世界性难题,实现了平方米级产品的稳定量产。业界有一个共识:这是钙钛矿技术从实验室到大规模应用的重大飞跃。姚纪中将此视为一个新的开始。他从不谈论他所做的事情。他在采访中提到了大约十次,“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光伏可以用’。”在他的规划中,钙钛矿也应该是下一代技术路线。姚纪中描述的创业起源是一次偶然的“假食品”。在这个阶段,大多数回国博士必须在三种选择中做出选择:出国工作、回国工作或回国创业。恰巧在十字路口,杭州未来科技城向他伸出了回国创业的橄榄枝。姚继忠总表示,自己在创业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他并不后悔某个决定,并把自己比作一个“幸运的人”。 “我通常不会在 35 岁的时候经历职业困惑期。我正在从事的领域工作”“我擅长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很有成就感。”2015年回国后,他和两位光伏背景的浙江大学校友一起创业,建立了一个简易实验室。 “如果没有成熟的技术,我们自己探索吧。”姚继忠笑着回忆,团队招的第一个员工是出纳。相比很多初创公司找“钱”的尴尬,他坦言自己很幸运,没有因为钱而耽误研发进程。如今团队从3人扩大到300多人,已经成为“大头”的姚继忠, 还在努力适应中。身份发生变化,“有很多事情等待你决定,涉及人力、市场,有好有坏,压力还是会有的。”近五年钙钛矿获得概念认证纤维纳米光电还推出了全球首个钙钛矿和钙钛矿/晶体硅四端堆电站。站在“十五五”时期的新起点,姚继忠将公司未来五年的愿景概括为“正常发展,保持订单增长”。到那个阶段,钙钛矿产品应该投入市场验证和更大规模的应用。 “制造业没有捷径,没有人做过的事情,很难做好。”姚继忠说,“从1到100,我们正处于一个比较痛苦的阶段。钙钛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方向对了,我们就不怕距离。” 《晚饭》姚继忠的创业始于一次偶然。 2014年的一天,还在伦敦帝国学院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的他和同学无意间参加了一场投资推荐会。结束会议在浙江省的另一个country.ra举行。 “其实,我们听说我们工作的酒店有更好的晚餐,我们也想在那里吃顿饭。”后来,在交谈中,他了解到了自己不太了解的环境和国内的商业规则。也是在这次晚宴上,姚继忠了解到,国内钙钛矿相关产品的重大项目已经立项,但还没有一家企业真正开工。 “我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机会,所以在准备毕业论文的同时,我开始回国创业。”姚纪中回忆说,这是一个非常紧张的过程。他首先招来了赴澳大利亚留学的浙江大学同学严步一。两人一致看好佩罗夫斯克的前景。回国后,他鼓励杨洋加入创业团队。这段经历让他们在入职后形成了相对默契的内部分工。公司成立——姚纪中作为业务创始人,处理公司采购、成立等关键事务,严步一担任CTO,杨阳专注研发,担任公司首席科学家。制造钙钛矿的决定并不在姚继忠的人生规划之外。他的大学经历与此密不可分。 2006年,在浙江大学读本科时,他以有机光伏材料为研究方向,并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学习光伏相关知识。当时,这所大学被誉为光伏商业化的“鼻祖”,大量技术诞生于此。中国第一批光伏企业代表无锡尚德创始人施正荣毕业于此。他学习了很多光伏技术的实践课程,“光伏发电”的理论种子“光伏能源利用”就是在这个时候种下的。“一门像小电站一样并网的实用课程,可以有12个学分,一步步教你太阳能电池如何从0到1。”姚继忠当时觉得很简单,现在觉得真的很有用。那个阶段,他见证了光伏晶硅技术的成熟,也看到了它的成本瓶颈——晶硅 硅材料纯度高,提纯工艺复杂,产量令人望而却步,但有机光伏材料的成本仅为晶体硅的十分之一,且制备过程低碳。 “当时教授带领我们做了一些计算,根据电力模型的度电成本,未来光伏肯定会比煤电便宜。”姚说 冀中。他的想法开始改变。当谈到从学习到应用实践的转变时,他经常问“嗨”。我自己如何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社会。 “水电、风能、核能等绿色能源中,光伏与我的主业有关。”直到后来他攻读博士学位,他才真正进入这个领域。并跟随导师做钙钛矿有机无机杂化太阳能电池的研发项目。十年前,钙钛矿还是一项“不受欢迎的技术”。公司刚成立时,姚继忠坦言自己没有想法。 “当时有规定,感觉创业环境不错,更多的是一种‘想尝试一下’的冲动。”不过,2015年,他坚定了钙钛矿技术路线。 “这是一个必要的方向,它将取代晶体硅。”当时晶体硅的价格约为3至4元/瓦,他估计钙钛矿可以达到1元/瓦。今天回望“998号玻璃大楼”,姚继忠感慨,开创一个当时的生意就像“初生牛犊不怕虎”。杭州未来科技城998号玻璃大厦一楼是光纤纳米光电的发源地。当时,他们在一楼前室搭建了一个几百平米的实验室,连设备都委托加工。据了解,2015年时,晶硅几乎垄断了光伏市场。实验室的光转换效率达到26%,但钙钛矿电池的效率仅为3%。姚继忠说,“当时我们并不清楚需要多少钱,公司规模要多大。到PPT时,他理想化地在技术差异化、成本控制、产能释放等方面做出了一些承诺。”但光纤纳米光电子学的第一步还好。除了MGA政府企业家支持基金外,他还获得了n 公司成立第一年投资超过1000万元。在当时的钙钛矿电路中,这是一笔很大的钱。投资人为浙江某上市公司董事长。他对新能源行业很熟悉,也很感兴趣,所以姚继忠并没有花太多功夫去说服他。他还与另外两位创始人合并了部分资金,总计近2000万元的初始资金是他的全部。 “当时我以为这是一笔巨款,没有意识到这不足以支持研发,更没想到钙钛矿商业化会如此困难。”前两年,他更注重团队建设和研发培训。当时,国内出现了一批具有光伏技术背景的人才。 2016年,公司组织架构趋于稳定,创始人分工更加具体:颜步一、杨艳g为实验室投入了更多的精力,而姚纪中则要掌控实验室的规划、计划和细节。 2017年,微光光电首次进入业界关注——其小型测试线产品打破了小型钙钛矿组件效率的世界纪录,吸引了更多资本机构的关注。但姚继忠对此并没有放松。数据的成功仅仅是开始。从实验室的小尺寸样品到工业生产的大尺寸产品,中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小例子可以实现18%的效率。当放大到1.2米×0.6米的元件时,效率会下降一半。结晶控制、涂层均匀性和封装工艺都是难题。”他说。光是搭建一条生产线,团队就花了四年时间。 2019年,他们原计划在衢州建设一条20兆瓦的试点线路。然而,当施工现场暂停,设备运输受阻,只能由姚继忠在杭州指导施工。 2020年底,全球最大的钙钛矿中试线终于投产; 2021年,希纳光电顺势推出首款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实现了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跨越。 “当时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钱,而是技术。需要证明的东西太多了。”姚纪中想向市场证明钙钛矿技术可以规模化,效率不下降,可以使用20年。在困难的时刻,他还是要时不时地说服自己“他真的能做到”。如果花钱买设备,绝对可以做出成功的产品。该理论不适用于钙钛矿轨道。试点线实施过程中,他很“病”,团队也这么做了大量的验证工作。姚纪中说:“不能用次数来衡量,一直循环下去,你无法想象会发生什么。”如果实验室可以做到,为什么不能规模化呢?既然规模化了,为什么不能量产呢?如果生产中的产品是好产品……团队就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即使在今天的钙钛矿市场,大多数公司都处于产品测试阶段,产业化仍处于早期阶段。”姚继忠表示,钙钛矿不同于晶体硅的材料体系。这是一种全新的配方和加工技术。从最开始的设备到制作方法,都没有什么可学的。 2019年以来,中国三峡集团旗下投资主体连续3次投资西纳光电。北京能源集团随后也入局,姚纪中的情况更加清晰。 “央企不仅提供“资金相当充足,在你这个阶段,与民间资本的接触很少。姚继忠的细目是从成本来衡量公司在产品测试线、产能、产品效率等方面的发展进度。从目前的结果来看,和他预期的差不多。2021年,希纳光电确实有信心——测试线产品已经得到验证,并且 产品可放大生产。于是第二年,他们就迅速投产了一条新的100兆瓦生产线。这条第一条100兆瓦钙钛矿量产线至今仍在运行。与此同时,公司规模也迅速增长,扩大到近200人,并首次成立了销售团队。 2022年,为了推广钙钛矿,姚继忠不远万里,赢得了第一个客户,推出了 BIPV的第一个项目。 “我不担心关于哪个市场我做不到。 “我都尝试了一下,目的是打开市场。”在他的想法中,钙钛矿的产量应该迅速攀升,但这种情况只持续了一年。他称2023年是“公司最好的一年”。当时晶硅电池的价格相对较高,在一些投资项目中,钙钛矿产品具有价格优势。姚继忠曾认为,钙钛矿的春天即将到来。 到2023年,我们的成本会比晶硅电池便宜,不到2元/瓦。 “晶硅电池原材料价格昂贵,产品价格将超过2元/瓦。”姚继忠表示,当年公司营收规模达到千万元水平,他们开始花钱投产线,投资近3亿元布局吉瓦级生产线。但光伏波动的周期比想象中更猛烈。 2023 年晶硅价格大幅下跌,从年初的2.3元/瓦下降到年底的1.3元/瓦,而纤纳光电的钙钛矿组件成本仍在1.9元/瓦左右。新生产线项目的建设也因这一变化而放缓。姚继忠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突然从‘好卖’变成‘不好卖’,我们意识到光有技术领先是不够的。” “以前没有人做钙钛矿,但现在行业面临压力,新技术也受到挤压。”他说这就像公司的第二次修订形式。最初以研发为主,后来转向生产和销售,现在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同样是在去年,他明确表示要专注于销售和客户,并且他还完成了内部销售团队的组建。在姚纪中的判断中,他完全有能力度过这次危机。尽管行业仍处于周期低谷,产能出清速度缓慢,但并不缺钱。但2022年完成的D轮融资可能至少需要3到4年的时间。 “我们的资金状况始终高于安全红线。”去年,Xena OptoElectronics 的出货量为 13 MW。根据规划,今年预计输电容量将达到20至30兆瓦。公司进入“求稳”阶段,姚纪中明白,钙钛矿成为主流的时间不得不推迟。对他来说,需要两年的时间才能实现电费成本的突破。市场预期也在改善。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今年国内钙钛矿电池市场规模将达到37.5亿元,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950亿元。 “想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件事,然后坚持下去。”姚继忠总结他用一句话概括了创业者的历程,“制造业创业比互联网慢,我们用了十年时间从3个人发展到300人,还没有盈利。但只要技术方向对了,客户认可了,就有希望。”他坦言,没想到会持续那么久,但每次看到电站并网发电,他都觉得值得。 “不要指望一步到位,从0到1很难,从1到100更难,内部要懂得分工。早期我负责研发、采购,现在关注市场和政策,团队要和公司一起成长。”他说。
(编辑:孙丹)